【三國人物】歷史上的荀攸

荀攸,字公達,是荀彧的姪子。

 

小荀1.jpg
圖片:KOEI遊戲《三國志13》荀攸

 

荀攸雖是晚輩,卻比荀彧年長六歲,如果你是出生在大家族的人,過年拜年時或許也遇過年紀比較小的「叔叔」,這倒不算是什麼奇事。

 

荀家是潁川知名的士家大族,荀攸之父和荀彧為年紀相差懸殊的堂兄弟,是以荀攸比荀彧大,但還是得叫荀彧一聲堂叔。

 

荀攸小時候就很聰明,他年幼時,父親和祖父都已過世,當時有個叫張權的人,他是荀攸祖父荀曇過去的部下,這個人突然上門要求為荀曇守墓,荀攸對叔叔說:「此人臉色反常,其中恐怕有詐!」

 

荀攸的叔父荀衢一驚,追問推究之下,發現那人是個殺人的逃犯,想藉守墓之名以藏身。荀攸當時才十三歲,此事讓大家對他另眼相看。

 

以上故事出自《三國志》,而《魏書》還有一段記載,說的是荀攸七歲左右時,叔父荀衢有一次酒醉誤傷了荀攸耳朵,之後荀攸仍舊照常玩耍遊戲,只是遇上荀衢時總會巧妙的遮掩傷口,心想叔叔沒有看到他的傷口,就不會感到歉疚了。

 

當然,後來他叔叔還是發現了此事,對荀攸稱許了一番。這件事讓人驚訝的倒不是其聰明機智,而是這麼小的孩子,竟然有如此細膩的心思。

 

縝密的思緒,往往能注意到別人沒有想到的事,這就是荀攸不同於凡人之處。

 

荀攸成年後,在大將軍何進掌政的時候入京做官,後來董卓入主朝廷,造成洛陽大亂,遷都長安。當時荀攸和伍瓊、何顒共同謀劃將討伐董卓,但計劃失敗,伍瓊被斬,荀攸和何顒則被關入大牢。

 

何顒擔憂害怕,在獄中自殺而死。監獄中,只有荀攸飲食和談吐自如,就像平常一樣,其後董卓死於呂布手中,荀攸得以免罪,逃過一劫。

 

荀攸經歷了一段辭官又復官的日子,但沒有太多作為,只是靜觀天下變化。而曹操迎漢獻帝,遷都許昌,正當需要用人之際,荀彧向曹操推舉了荀攸。

 

曹操生平最愛的就是人妻與人才,他與荀攸相見,一談之下,甚是歡喜,對荀彧和鍾繇說道:「公達不是尋常人啊!我與他計事,天下還有什麼好憂慮的呢?」

 

這表示曹操對荀攸一見鍾情嗎?不,以說書人對曹操的了解,他說荀彧是「吾之子房」,見到郭嘉則說「使孤成大業者,必此人也」,那才是真愛,至於對荀攸的第一印象,實在說不上有多深刻,只留下「非常人」這樣的客套話。

 

這倒不是信口開河,有事例為證,其實,荀攸在曹操身邊獻上的第一條計策,曹操便沒有採用。

 

當時曹操與張繡交戰,荀攸進言說:「張繡與劉表互相依恃而變得強大,但張繡是一隻游擊部隊,常常需要向劉表討糧草,劉表供應不來,久而久之他們的合作關係必定崩解。我們如果不急著進軍,還有機會誘使張繡投降,假如逼得太急,劉表出手相救,那就麻煩了。」

 

奇怪了,荀攸這番分析合情合理,曹操如此聰明,怎麼不採納呢?

 

答案很簡單,因為張繡先前已經投降過一次了!由於曹操對人妻的執著,向張繡的叔母鄒氏出手(還有對張繡的猛將胡車兒出手,曹操以黃金賞賜胡車兒,張繡認為曹操想對付他,於是先下手為強),張繡降而復叛,發起突襲,曹操的長子曹昂、猛將典韋都死於這場戰事,曹操自然不會輕易放過張繡。

 

曹操沒有聽從荀攸之言,繼續進軍,劉表果然發兵救援張繡,曹軍完全討不到便宜,曹操對荀攸說道:「唉!怪我沒有聽你的話,才弄到這個地步。」

 

回頭看荀攸最初的分析,越想越讓人佩服,張繡第一次投降後反叛,造成莫大損失,誰敢跟曹操說先別發兵、等待張繡再次投降呢?曹操真的能接受嗎?反過來說,張繡殺了曹操兒子,他還敢開口投降嗎?

 

讀歷史故事,最過癮的就是看這些頂尖謀士的思維,無論怎麼想,張繡都不可能投靠曹操,鏡頭切到另一邊,正好袁紹派了使者前來說服張繡,眼看張繡就要答應投降,然而,有個人跳出來跟張繡說,不,不能選袁紹,選曹操才是正解。

 

這人正是張繡陣營的賈詡。在這個存檔點,若說袁紹和曹操即將開戰,恐怕所有人都會下注賭袁紹贏,神奇的是,賈詡早就料到應該趁這時候將身家押在曹操身上,更神奇的是,對面可能會這樣操作,荀攸竟然也猜到了!果然不是凡人能觸及的思考領域啊!

 

小荀2.jpg
圖片:漫畫《火鳳燎原》

 

賈詡後來同樣成為曹操倚重的謀主,曹操一見他就說:「使我能夠得到天下信任的人,就是你啊!」(賈詡的生平故事請見:歷史上的賈詡

 

張繡歸降後,下一個棘手的敵人是呂布。

 

先前呂布曾在濮陽大敗曹操,曹操還燒傷了左手掌,夏侯惇失去了一隻眼睛。這次曹操再戰呂布,兵力上佔有優勢,包圍下邳猛攻,但久攻不下,士兵疲憊,曹操心中便有了退兵的念頭。

 

荀攸對曹操說:「呂布勇而無謀,他連續吃了幾次敗仗,已無銳氣,現在我們更應該加緊進攻,趁呂布的士氣尚未恢復,讓陳宮來不及用謀略,一舉就可以打敗他們。」

 

荀攸和郭嘉兩人都反對退兵,並且獻策引沂水、泗水灌入下邳,曹操用此計,果然讓下邳城陷入混亂,最後打敗敵軍,生擒呂布。

 

曹操陣中人才濟濟,想像這些軍師的互動也是很有趣的事,有了上次的經驗,荀攸想勸曹操,又擔心曹操不聽他的話,於是拉了年輕的郭嘉一起向老闆報告,曹老闆依言而行,果然曹操最愛的還是郭嘉啊!

 

接下來,進入重頭戲官渡之戰。戰事之初,袁紹派出大將顏良、淳于瓊和郭圖攻打白馬,白馬、延津位在黃河渡口要地,不能有失,曹操想率軍救白馬,但荀攸阻止了曹操。

 

荀攸說道:「我們兵力較少,不能和敵軍正面對抗,如果先到西邊的延津,做出好像要過河攻打他們後方的樣子,袁紹必定會轉向西面迎戰,此時我們派輕兵偷襲白馬,就可以逮到顏良了。」

 

曹操用荀攸之計,果然誘使袁紹分兵向西,再以關羽和張遼為先鋒襲擊白馬,顏良大驚,倉促應戰,死於關羽刀下,白馬之圍就此解除。

 

曹操率軍沿著黃河繼續西行,袁紹渡河追擊,荀攸再次獻計,讓馬匹輜重落在後頭作為誘餌,等到對方掉以輕心、上前掠奪時,便趁機回頭反擊。

 

話雖如此,實際上袁紹兵馬不可勝數,部眾們看到後方袁紹大軍的威勢,許多人都認為不可交戰,應該退保軍營,但曹操和荀攸不為所動,等袁紹軍隊的前鋒文醜和劉備率軍逼近,曹操的將領們催促曹操上馬,曹操搖搖頭,又等了一會兒,敵軍已開始搶奪軍械物資,軍陣混亂,曹操這才下令上馬出擊。

 

曹操當時騎兵還不滿千人,但抓住這個機會揮軍進攻,大敗敵軍,還斬殺了文醜。顏良和文醜都是袁紹陣中名將,僅僅兩次交戰,兩人都被擒殺,讓袁紹軍的士氣跌落谷底。

 

這次戰事不只看到荀攸的智謀,更可以看到他的膽識,當時許多人緊張害怕,甚至有人叫曹操趕緊撤退,荀攸應道:「這可是捉拿敵人的好機會,怎麼能撤退呢!」

 

曹操和荀攸相視一笑,就算有出色的計策,如果看到敵軍殺來便沉不住氣,那麼前面的佈局就白費了,正因為釣魚撒餌直到最後一刻拉起釣竿,才有如此大勝。

 

曹操開頭打了勝仗,但後來與袁紹相持,軍糧即將用盡,荀攸進言道:「據報袁紹的糧車即將運來,可以趁機攻打他。」曹操問他應該派誰出戰,荀攸說徐晃可以擔當重任,徐晃果然成功攔截敵軍,燒燬了敵軍輜重。

 

到了此時,曹操對荀攸已經可說是言聽計從了。

 

不過,戰事越拖越長,曹操軍的糧食危機已經是火燒眉毛,就在這時候,敵對陣營的許攸前來投降,並洩露情報說袁紹派淳于瓊護送糧草至烏巢,這正是攻擊的時機──話說許攸未免來得太巧了吧?這到底是天上掉下來的機會,還是惡魔的陷阱呢?

 

如果曹操在此猶豫不決,他大概就沒有機會成為北方的霸主了。

 

眾將士都懷疑許攸,只有荀攸和賈詡勸說曹操把握機會出擊,而曹操選擇相信他們。畢竟,相信兩個智力加起來將近兩百的謀士,基本上是不會有錯的。

 

曹操突襲烏巢,一舉成功,不過打到這裡並沒有出現「戰鬥勝利」的畫面,袁紹手上仍握有重兵,大將張郃建議迅速發兵援救烏巢,但袁紹決定跟曹操賭一把大的,他不救烏巢,反而派張郃帶重兵攻打曹操大本營。

 

結果,留守大營的曹洪與荀攸,以少敵多,硬是扛住了張郃的攻擊。至於其中是否用了什麼妙計,已不得而知。

 

張郃攻不下曹操大營,率軍投降,曹洪卻不敢受降,荀攸分析道:「袁紹不肯用張郃的計策,張郃大怒之下,不會再回袁紹身邊了,現在他們前來歸附,有什麼好懷疑的呢?」

 

於是張郃率眾歸降,曹操回營之後,發現這下不只戰勝了敵軍,更得到大將張郃,簡直是意外的驚喜。而這筆功勞,說起來也得計在荀攸身上。

 

這就是軍師的價值,雖然荀攸沒有上陣殺過任何一個敵人,但他出的每一個計策,確實扭轉了戰局;官渡之戰從頭至尾,都可以看到荀攸活躍的身影。

 

待北方冀州平定之後,曹操封荀攸為陵樹亭侯,上表曰:「軍師荀攸,自初佐臣,無征不從,前後克敵,皆攸之謀也。」

 

荀彧和荀攸官位雖高,兩人謙遜節儉,所得俸祿幾乎都分給了同族親人與故友,家中沒有多餘的財產。曹操感念二荀的功勞與節操,後來又為荀攸增加食邑(賞賜臣子的封地,可享有歲收和勞役),表曰:「忠正密謀,撫寧內外,文若是也。公達其次之。」

 

若說曹操創業路上最重要的支柱,那自然是荀彧,其次就是荀攸了。

 

在這二十年之間,曹操納張繡、破呂布、滅袁紹,其中過程絕不是一帆風順,多次遇到逆境,但曹操總是能夠反敗為勝,在他身後的軍師團隊,就是曹操強大的秘密。

 

207年,郭嘉逝世,214年,荀攸逝世,原本吃了無敵星星的曹操,先在赤壁嘗到敗戰,而後與劉備爭漢中失利,很明顯可以看到,那星星的光環已漸漸變得微弱。

 

曹操後來享有「參拜不名、入朝不趨、劍履上殿」的特權,更有意做魏公,荀彧與他立場不同,於是兩人變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,但荀攸並沒有跟曹操鬧翻,曹操封魏公後,以荀攸為尚書令,尚書令居中持正,總攬大事,可見曹操對他的信賴。

 

細數曹操身邊的謀主,郭嘉是早逝的天才,光芒最為耀眼,荀彧充滿了悲劇色彩,最讓人同情,而說到善於算計的暗黑策士,就會想到司馬懿和賈詡,但大家往往忽略了荀攸,其實,曹操曾說過一段評論,正好說明了荀攸的這個特質。

 

《三國志‧荀攸傳》太祖每稱曰:「公達外愚內智,外怯內勇,外弱內彊,不伐善,無施勞,智可及,愚不可及,雖顏子、寗武不能過也。」

 

曹操說荀攸外表愚笨而內心聰明,看似膽怯其實勇敢,外在軟弱但內心剛強。「愚不可及」並不是罵人的話,這是引用孔子之言來稱讚他,意指有的智慧是人們可以達到的,但像這樣大智若愚的「愚笨」才是別人達不到的。

 

赤壁戰後,曹操再次征討孫權,荀攸隨曹操同行,於途中過世。往後曹操只要提到荀攸的名字,總是會淚流不止。

 

曹操曾對曹丕說:「荀公達是人們的師表,你應該盡禮節敬奉他。」有次荀攸生病,太子曹丕就跪拜在床前看望荀攸,他的地位被尊敬到了如此地步。

 

由於荀攸常常跟隨曹操征戰,所見所聞涉及機密,連子弟都不知道他所計議的軍國要事;而荀攸最要好的朋友當屬鍾繇,鍾繇曾說過,每當有重要的決策或行動,經過反覆思考,覺得自己想過各種可能性、已經做好決定了,但拿去和荀攸商量,他總是能提出自己沒有想到的地方。

 

 

據說荀攸一生中有奇策妙計共十二條,只有鍾繇知道,鍾繇原本要將這些謀略編撰成集,可惜的是,還沒有完成他就逝世了。這些奇謀也成為永遠的秘密了。

 

 

我說鍾繇你這樣拖稿母湯啊……

如果喜歡這篇文章,請點以下連結看更多精彩回應!歡迎喜愛三國歷史的朋友來粉絲團一同交流!你的每一個讚、每一句留言都是說書人持續寫作的重要力量!

發表留言

在 WordPress.com 建立網站或網誌

向上 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