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三國人物】歷史上的魏延

三國茶館中,每次說到魏延總是會掀起一番論戰,今天就讓我們揭開戰神魏延的面具、看看他的歷史事跡。

 

魏延1.jpg

 

魏延,字文長,荊州義陽人,他本是劉備部曲,所謂部曲就是私人的軍隊,魏延自荊州跟隨劉備,入蜀時數有戰功,被升為牙門將軍。

 

說來奇怪,劉備走到哪裡都能發掘武力90以上的武將,《三國志》說魏延「善養士卒,勇猛過人」,魏延從一個親兵嶄露頭角被提拔為將軍,可見他行軍打仗的本領確實不凡。

 

劉備打下益州後,自為漢中王,當時荊州由關羽坐鎮,眾人都以為保衛漢中的重責大任必定落在張飛身上,張飛心中也是這麼想的,但劉備竟破格提拔魏延領漢中太守。

 

魏延05.jpg
圖片:【KOEI三國志】張飛(設計對白) 大哥!你有想過俺的感受嗎?

 

劉備做出這個決定時,驚動全軍,魏延反倒是最鎮定的一位,他坦然接受。

 

劉備問道:「文長,今日我將漢中交付於你,你意欲如何?」

魏延答道:「如果曹操舉天下精兵前來,我替大王擋下他;如果曹操只派偏師十萬兵馬前來,我就替大王滅了他!」

 

魏延07.jpeg
圖片:《KOEI三國志》魏延

 

魏延這番話豪氣干雲,諸將都被他的壯志給撼動;但魏延不是隨便說說而已,他以「重門之計」鎮守漢中,在各個重要關口、隘口設立防禦工事,讓原本地形險要的漢川地區更是固若金湯。

 

多年以後的興勢之戰,即使劉備、魏延都不在了,王平、費禕仍舊使用「重門」的防守策略,憑興勢山地利之便,阻擋了曹爽十萬大軍的攻勢──若非如此,後主劉禪未必能夠這麼安穩地坐在王位上──魏延沒有辜負劉備的期望,彷彿死後還是守護著主君託付給他的漢中。

 

諸葛亮主政後,對於魏延同樣倚重,無論進攻或防守,文長都是代表性的大將。

 

230年,魏國大司馬曹真大舉伐蜀,張郃率軍走子午道、司馬懿領兵走漢水、另一隻軍隊走斜谷,多路並進,但是遇上了連續大雨,曹軍費了整整一個月也走不出子午道,最後只能撤退;記載中沒有寫到蜀漢禦敵的經過,有可能如《三國志》所言,曹真選擇還軍,也有可能是漢中佈署嚴密,逼退了曹魏大軍。

 

曹真伐蜀無功而返,同年,魏延在進攻端反打了一波回去,這是他第一次獨自統兵作戰,諸葛亮鎮守漢中,使魏延和吳懿西入羌中,與曹魏在南安郡(今甘肅省內)陽谿交戰,此戰魏延以少擊多、大獲全勝,擊退了經驗豐富、被羌胡敬為天神的雍州刺史郭淮。

 

常常聽到有人說諸葛亮不肯重用魏延、甚至刻意壓抑魏延,這並非事實,我們不妨看看孔明如何「打壓」魏延:首先,身為丞相,諸葛亮特別設立了「丞相司馬」這個職位給魏延,相當於丞相府的軍事參謀,又封魏延督前部、領涼州刺史,不只如此,當魏延大破郭淮之後,孔明上表後主遷魏延為前軍師、征西大將軍,假節,當時有假節殊榮的只有諸葛亮、李嚴、魏延三個人,這些都說明了一件事,孔明將魏延視為陣中最倚重的王牌(與其說兩人有嫌隙,只是對北伐的立場不同罷了)

 

231年,諸葛亮北伐與司馬懿正面交鋒,依《漢晉春秋》記載,魏延、高翔、吳班一舉擊潰魏軍,斬敵三千人、獲玄鎧五千領,司馬懿僅能自保回營。

 

這兩場對曹魏的戰役,都是蜀漢少有的勝仗,遺憾的是,魏延最光榮的時刻,就是現在,也只有現在了。

 

234年,諸葛亮北伐壯志未酬、病死軍中,蜀漢退兵時引發一場內部亂鬥,魏延因「叛亂」而死,夷三族。

 

《三國演義》說魏延有「反骨」,這當然只是小說家的創作,而《三國志》魏延本傳中,對於此節的描寫又有不少疑點,魏延之死可說是三國一大謎團,以下進入說書人的辦案環節。

 

魏延3.jpg

 

兇手

 

《三國志‧魏延傳》明白寫出了「儀遣馬岱追斬之」,最後了結魏延性命的兇手就是馬岱,這點毫無疑問。

 

不過,指使馬岱下手的另有其人,馬岱為馬超族弟,儘管在演義或遊戲中相當活躍,歷史上卻沒有留下什麼記載,他的地位根本無法和魏延相提並論,就算魏延真有造反的疑慮,馬岱這樣處置妥當嗎?為什麼不是將魏延交給後主發落呢?

 

我想幕後黑衣人是這樣交代的:「千萬不能讓魏延逃回去,直接斬了他。」

 

這個心狠手辣的主謀不是別人,正是楊儀。

 

動機

 

前文已經分析過,魏延與諸葛亮並沒有什麼愛恨情仇,兩人只是對北伐有不同的戰略見解,魏延不曾踢倒孔明的續命燈、孔明也不致於設計陷害他,事實上魏延和楊儀才是真正的死對頭。

 

楊儀才幹敏達,受到劉備和諸葛亮器重,起初孔明以楊儀為丞相長史、以魏延為丞相司馬,一文一武,偏偏兩個都是心高氣傲之人,性格水火不容,「亮深惜儀之才幹,憑魏延之驍勇,常恨二人之不平」諸葛亮常常為此苦惱,但是又必須借重這兩位的長才,只能盡量公平對待,希望能調解他們的關係。

 

然而,兩人不但常常吵架、而且情況越演越烈,魏延有時忍不住拔劍相向,楊儀就抹著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告狀,這時候多半是手腕柔軟的費禕出來勸架、拉開兩個屁孩,因為有費禕在,兩人勉強能夠相安無事、為國家效力。

 

當孔明逝世以後,情況變得不同了──這次不再像是小孩子吵架、而是爭奪權位的惡鬥。

 

手法

 

據《三國志‧魏延傳》所言,孔明臨終前找來楊儀、費禕、姜維,交代令魏延斷後,姜維次之,如果魏延不聽從命令,那就不必管他、直接退兵。於是楊儀請費禕前去試探魏延的口氣,詢問魏延有何打算。

 

「丞相逝世,但這裡還有我在啊!難道因為一人之死就要放棄討賊嗎?」不出所料,魏延立刻吼叫起來。「況且我魏延什麼身份,竟敢要我聽楊儀的號令為他斷後!」

 

魏延原本想留住費禕,費禕說道,長史楊儀並非掌管兵事,現在應該以魏延的佈署為主,他願意回頭叫楊儀與將士聽命,了結這件事。

 

聽起來,費禕好像是站在魏延這邊的。

 

「不好!」眼看費禕遠去,魏延突然閃過一個念頭。「這兩個人關係匪淺,如果他們執意退兵,藉此誣陷我,我根本沒有辦法證明是他們搞鬼啊!」

 

這個預感成真了,楊儀和費禕調動軍隊、準備撤退,魏延大怒,連忙號令退兵,搶在楊儀前頭南下,並破壞沿途閣道,試圖阻礙楊儀的軍隊,楊儀派人上表指控魏延造反、魏延也上表說楊儀造反,兩封書信在同一日送到了成都,到底真相如何,就交給外表看似小孩、智慧卻過於常人的名偵探來判斷!

 

魏延06.jpg
圖片:【KOEI三國志】劉禪

 

「蔣琬叔叔,你覺得誰比較可疑呢?」後主問道。

「我想長史應該是無辜的。」

「董允叔叔,你覺得呢?」

「我相信長史。」

「那麼兇手就是文長了。」名偵探阿斗拍拍桌子,輕鬆解決了這個案子。

 

在這場不公平的審判過後,文長只能面對哀傷的結局。

 

魏延引軍向南退還,在南谷口駐軍以待,楊儀則派出王平、馬岱迎擊,由於魏延的將士們都自知理虧,不敢交戰、四散奔走,魏延見大勢已去,想要逃往漢中,最後仍死於馬岱刀下,屍首分離。

 

「笨蛋!這下你就不能為非作歹了吧!」楊儀一腳踏在魏延首級上,一邊露出了大魔王般的笑聲,那聲音在荒郊聽起來格外蒼涼。

 

儀遣馬岱追斬之,致首於儀,儀起自踏之,曰:「庸奴!復能作惡不?」遂夷延三族。《三國志‧魏延傳》

 

兇手不只一個

 

以上情節皆出自《魏延傳》,但除了表面上的內容,其中暗藏玄機:

 

首先,如果孔明臨終前的囑咐為真(這個命令是否屬實也有疑問),魏延第一步確實做錯了,因為他拒絕退兵,引發了後續事件,但這件事或許早在楊儀的計算之中。

 

「亮適卒,祕不發喪,儀令禕往揣延意指。」原文用「揣」這個字,可見有試探之意,並不是以明確的書信命魏延斷後,只是探問口風,魏延畢竟是武人,鬥不過楊儀和費禕的心機,身為前鋒的總督帥、當時軍中第一號人物,他拒絕撤退、拒絕替楊儀斷後倒也不意外。

 

當魏延出言「抗命」後,費禕便假意附和、同意軍事交由魏延做主,他卻溜回去與楊儀一同撤退,看到這裡,我們大概知道這整個計畫的主謀了,魏延的死並不是一場意外,甚至可以說是楊儀與費禕設計的謀殺。

 

雖然魏延背著「反叛」之名而死,但陳壽撰寫《魏延傳》時也在字裡行間透露許多訊息,他說魏延根本無意向北叛逃、而是往南撤退,為的只是想除掉楊儀而已,雖然平日諸將與他不合,但大家早已認定魏延是能夠接任孔明北伐大業的人才,一切線索都指向魏延是被陷害的──楊儀與費禕,正好就是諸葛亮、魏延死後有機會掌權、有機會獲得最大好處的得利者。

 

《三國志‧後主傳》曰:「征西大將軍魏延與丞相長史楊儀爭權不和,舉兵相攻,延敗走;斬延首,儀率諸軍還成都。」

 

再看看《後主傳》,這段文字連「反叛」都沒有寫到,直接說是雙方爭權、相互攻打,其實這才是最真實的記載,也是當時成都接收到的狀況。

 

總結歸納「征西大將軍魏延之死」全案,楊儀是首謀,費禕是幫兇,馬岱是操刀的劊子手,還有搞不清楚狀況(或者知道狀況卻保持沉默)推動這一切發生的共犯結構,包括後主、蔣琬、董允、吳懿、王平等人。

 

最後一個人

 

各位觀眾,看到這裡,你猜到最後一個害死魏延的兇手了嗎?

 

還有一人,我將這個人物放在壓軸是有原因的,或許你猜到了,或許你還沒有想到,這起事件會發生,當然與他有密切的關係!

 

魏延07.jpg
《灌籃高手》漫畫

 

文長……雖然很殘酷,但是問題在你身上啊!

 

魏延「性矜高,當時皆避下之」,他這個高傲的臭脾氣,大家都對他敬而遠之,唯有楊儀不肯退讓,故兩人時常爭吵,但不只是楊儀,其他人對於魏延恐怕也沒有什麼好感。

 

以籃球運動比喻,魏延大概就像那種單打無敵的明星球員,他的球技無庸置疑,但生性桀驁不馴,生氣時會拿刀威脅隊友、還會朝著教練咆哮,簡單來說就是個不定時炸彈。

 

「延每隨亮出,輙欲請兵萬人,與亮異道會于潼關,如韓信故事,亮制而不許。延常謂亮為怯,歎恨己才用之不盡。」前文提及過,諸葛亮並非不用魏延,只是不採納他分兵進攻、相會於潼關的戰略(沒提到子午谷,子午谷之計出於《魏略》,未必可信,即使為真,走子午谷失敗的機會實在太高了),而孔明沒有答應的理由並不難想像,北伐最怕糧草不濟,若使魏延分兵進攻,勢必得另闢糧道,考量到兵力與軍糧問題,這對蜀漢來說根本難以負擔。

 

當然,說書人自承是武侯粉絲,以上只是個人意見,其實孔明北伐的戰略是對是錯,倒不是重點,總教練自有大局的考量,魏延也可以在作戰會議上提出意見,但教練不用他的戰術,他就批評教練沒膽識、嘆息自己沒辦法發揮所長,這實在有點白目了。

 

老話一句,性格決定命運,魏延的個性造就了最後的悲劇──

 

不過,這就是魏延,這就是那個天不怕、地不怕的魏文長;直到今天,他充滿爭議性的戰神形象與子午谷之計總是一再被提起,不曾被人們忘記。

 

片尾彩蛋

 

魏延並無反叛之實,落得這個下場,不免引人嘆息,那麼楊儀的結局如何呢?

 

楊儀身為丞相府的首長,討伐「叛賊」魏延,建立了功勳,自以為有機會接替諸葛亮秉政,但孔明早在之前便向後主推舉蔣琬,認為蔣琬公私分明、心胸廣闊,更適合作為接班人。

 

楊儀恨得牙癢癢的,過去劉備在位時,楊儀為尚書、蔣琬只是楊儀的部屬,現在卻爬到他頭上來,楊儀常為此抱怨、口不擇言,惹得別人都不敢與他往來,深怕遭到牽連;之後,費禕前去探望他,楊儀看見故人,憤恨之情更加激昂,他脫口對費禕說道:「早知道丞相死時,我舉兵北投曹魏就好了!至少不會落得像現在這般下場,真是後悔莫及啊!」

 

費禕將這番話上報給後主,於是楊儀被貶為平民。至此,楊儀似乎已徹底走火入魔,又上書誹謗,言辭激烈,最後自殺而死。此時離魏延逝世也不過一年。

 

因果循環,報應不爽。

上次在南谷口,魏延沒能等到楊儀,這一次,相信在黃泉路口,他們終於能夠重逢了。

 

如果喜歡這篇文章,請點粉絲團連結收看更多精彩故事與討論!歡迎喜愛三國歷史的朋友來粉絲團一同交流!你的每一個讚、每一句留言都是支持創作莫大的力量!

說書人柳豫Youtube頻道(每週更新三國或歷史故事)
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channel/UCBY6ricq_NJTBSgFkZ2llkA

對「【三國人物】歷史上的魏延」的一則回應

Add yours

    1. 首謀是楊儀,而楊儀鬥爭心太重,導致自己的悲劇;費禕是整個事件中最聰明、最有謀略的人沒錯,但他手腕高,而且他做了這件「壞事」倒也維持了蜀漢後續的穩定與平衡(如果魏延還在,諸葛亮死後沒人管得住魏延,恐怕有更多問題)。

  1. 沒錯
    我的想法也是如此。
    魏延的致命傷的確是他自己的個性。
    阿亮倒後,蜀中諸人應該無人能壓得住他
    借刀殺人也只是剛好而已。
    可惜了魏延得滿腔熱血就是。

  2. 我有點好奇為何孔明交待後事的時候不把魏延也叫去,親口把命令交付給他。
    他應該不會沒有料想到他死後楊儀與魏延間的衝突會更加激化,
    如果只讓楊儀接收到第一手訊息的話,有大的機會被他扭曲事實。

    Liked by 1 person

    1. 孔明臨死前有可能是表情突然惡化,不然以丞相的個性,感覺會寫信上表後主交代許多事、也會交代更多退兵的細節,但這些都沒有記載,所以我想或許是諸葛亮突然病重、根本來不及叫前方的魏延,在丞相身邊的是文官這也很正常。當然,這是我的推測而已。

發表留言

在 WordPress.com 建立網站或網誌

向上 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