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三國人物】歷史上的太史慈

《三國志》曰:太史慈字子義,東萊黃人也。少好學,仕郡奏曹史。

 

太史1.jpg
電玩遊戲《三國志》太史慈頭像

 

揚名州郡

 

太史慈,青州東萊郡黃縣人,少時好學,二十一歲擔任郡奏曹史那年便已嶄露頭角。

 

當時州郡之間紛亂不合,州府與郡府有嫌隙,而朝廷難以分辨誰是誰非的時候,先上奏的一方就會比較有利。有一次州府搶在前頭送出奏章,郡府太守憂心落於人後,請太史慈日夜兼程趕赴洛陽,然而,當太史慈來到洛陽接奏章的公車門口,看見州府的官吏已上門請求通報,眼看這一回是輸定了。

 

如果是你,這時候該怎麼做呢?

 

這種時刻,最能夠看出一個人隨機應變的能力,以下就是太史慈的freestyle。

 

太史慈上前問:「你有奏章嗎?」
(君欲通章邪?)
州吏回答說道:「有啊。」
(然。)
太史慈問:「奏章在哪?」
(章安在?)
州吏答曰:「就在車上。」
(車上。)

 

那州吏不認得太史慈,只見他一臉正經上前盤查,以為太史慈是洛陽官吏,便在他的要求之下乖乖交出奏章,誰知道太史慈立刻拔出懷裡的短刀,砍壞了州府的奏章。

 

州吏急得大叫道:「人壞我章!人壞我章!」

 

太史慈即興回道:「你的奏章,放在車上,我不偷也不搶,是你自己雙手奉上。」州吏聽得目瞪口呆,太史慈繼續以言語攻勢說道:「這奏章可是你親手交給我的,如果你告發我,你也得擔上責任,我們兩人都會因為毀損奏章吃上罪名,與其如此,不如我們現在一同棄官逃命吧!」

 

州吏問道:「你替郡內做了這件事,有什麼好逃跑的?」

 

太史慈道:「不,郡裡只是派我來看看你們是否上奏,我剛才情急之下做得太過火了,回去一定會被怪罪的,我們還是快快上路吧。」

 

太史慈說服了州吏,兩人一同出城,太史慈藉故與州吏分別,悄悄回去送上郡府的奏章,州府後來再次派人上奏,卻因為與郡府所言矛盾而不被受理,此事傳了開來,太史慈也因此打響他的名號。

 

忠孝兩全,智勇兼備

 

太史慈雖然有才幹,卻因奏章事件不容於青州鄉里,只好搬家避禍,這時候,他得到了一位大人物的青睞,那個人便是北海相孔融

 

孔融為孔子後代、當世名士,以擅長讓梨和擅長得罪人聞名,他在朝中不畏強權,與董卓作對,三十八歲時被派到黃巾猖獗的北海當官,人稱孔北海(孔融享年五十六歲,最後因得罪曹操而株連全家)

 

孔融聽聞了太史慈的事蹟,十分欣賞這個年輕人,常常致贈禮物給太史慈的母親,當時孔融因黃巾暴亂而苦惱,主動屯兵於都昌城,卻遭到黃巾首領管亥圍城,情況危急,太史慈的母親對兒子說道:「你與孔北海未曾謀面,他卻對你如此看重、禮遇,現在他被賊軍圍攻,你應該出手相救才是。」

 

太史慈是個暖男兼孝子,聽從母親之言,單騎上演即刻救援。此時黃巾大軍尚未集結,太史慈獨自殺進都昌城,嚇壞了一眾黃巾和城內的孔融,他向孔融說明來意,請求率領兵馬出城殺散敵軍,這個提議遭到了否決。

 

眼見黃巾勢眾,孔融認為太史慈與城內士兵難以匹敵,決定在原地靜待支援,然而,不但沒有等到援兵,城外反而聚集了越來越多的敵軍。

 

孔融想要向平原相劉備求救,此時管亥擁大軍圍城,出城的難度比當初進城更高,沒有人敢突圍,只有太史慈自告奮勇說要出城請救兵。

 

太史慈有勇有謀,使出了「三日出城」之計,第一天清晨,他背著弓箭,帶了兩名士兵來到城下,外頭敵軍連忙整軍戒備,但太史慈只待在城塹內,命令兩名士兵拿著靶子,唰唰兩聲,太史慈射出的兩隻箭正中靶心,自顧自回頭進城。第二天清晨,太史慈又帶了兩名士兵至城下練箭,外圍敵軍有人起身備戰、有人坐臥不動,唰唰兩聲,太史慈射中了目標,然後轉頭回城。

 

第三天,太史慈背著弓箭外出時,敵方已沒有人起身備戰,他立刻快馬加鞭奔向城外,當黃巾大軍回過神來,太史慈幾乎已衝出包圍網,他騎射功夫了得,追兵一個個應弦倒下,箭無虛發,眾人看到太史慈這般武藝,沒有人敢再追,就這樣望著他絕塵而去。

 

太史2.jpg
電玩遊戲《真三國無雙》太史慈

 

《三國志》對於武將臨陣廝殺少有具體記載,這一段將太史慈寫得神威凜凜,在大軍之中如入無人之境,讓人既崇拜他的武勇,又感佩其不顧自身安危的情操。

 

太史慈來到平原,對劉備說道:「我太史慈是個東萊的粗人,與孔北海沒有骨肉之親、鄉黨之情,只是在戰亂中有分災共患之義,特來向您求援。」

 

劉備露出了莊嚴鄭重的表情,太史慈又慷慨激昂地說道:「今管亥暴亂,北海被圍,孤窮無援,危在旦夕。以君有仁義之名,能救人之急,故北海區區,延頸恃仰,使慈冒白刃,突重圍,從萬死之中自託於君,惟君所以存之。

 

太史慈身上衣衫帶著血痕,冒死突圍來到這裡,最後幾句話鏗鏘有力、擲地有聲,以劉備愛才惜才的個性,依照套路來說應該會問上一句:「你有夢想嗎?」不過,劉備並沒有這麼說,他心情激盪,斂容答曰:「孔北海知世間有劉備邪!

 

此處可以提出一個有趣的問題,劉備號稱擁有無敵的相人之術,怎麼沒有招攬英勇忠義的太史慈入股呢?

 

劉備08.jpg
漫畫《火鳳燎原》劉備

 

劉大哥身邊有一票死忠的兄弟,然而,他這一路上其實也錯失了許多人才,陳群陳登都曾經從事於劉備,最後卻沒有選擇跟隨他,主要的原因在於劉備缺乏士族的支撐,所以早期留不住這些有智謀、有政治頭腦的名士,願意與劉備一同浪跡天涯的多為武將,例如關羽張飛趙雲,或者是不像武將又不像文官的傢伙,比如說簡雍麋竺

 

以這個邏輯來說,劉備看武將、用武將的能力是比較高明的,那麼就更讓人好奇了,像太史慈這樣天上掉下來的將才,劉備怎麼沒有立刻向他示好呢?

 

說書人提出兩種可能性,我認為,劉備當下有更重要的事該做,他早期力抗黃巾賊做了個小官,棄官亡命,流浪了好些時日才靠著與公孫瓚的關係當上平原令、平原相,原以為這些年來只是白忙一場,然而,他努力經營的仁義招牌有了成果,大名鼎鼎的孔融竟然向自己求援,這件事的意義大於一切,當務之急是盡可能協助孔融,而不是和太史慈搏感情。

 

當然,這些只是揣測,另一個可能則是劉備當時沒有多餘的心力,別說救北海,他這個平原相面臨外有寇敵、內有饑民的狀況,就連想要撥出一隻軍隊,都不是太容易的事情。

 

總之,劉備並沒有隨太史慈同行,他友情贊助了三千精兵,而太史慈果然不負眾望,回頭殺散黃巾大軍,解救了孔融,太史慈的母親知道此事之後,欣慰地說道:「我喜汝有以報孔北海也。

 

透過以上記載,我們得知太史慈智勇雙全,忠肝義膽,又聽媽媽的話,可說是傳統文化中的好男兒,而他心裡一直有個遠大的抱負,就是在亂世中建立一番功業。

 

三十歲那年,太史慈回到了家鄉,他和楊州刺史劉繇都是東萊郡出身,決定投身漢室宗親劉繇,一展長才。

 

劉繇為官清廉,深受人民支持,但他並不清楚太史慈的實力,最初只讓太史慈負責偵查孫策先鋒軍團的任務──這個決定,打造出了《三國志》中最經典的一場單挑。

 

太史慈與孫策在神亭相遇,這次對決(詳情請見:孫策之章),太史慈刺下了孫策的兜鍪,而孫策刺傷了太史慈的馬匹、奪得他的手戟,兩人互相佩服,更生出親近之意,這時候雙方的大隊人馬趕來,於是各自收兵退開。

 

在此之後,孫策以雷霆萬鈞之勢橫掃江東,擊退劉繇,太史慈卻沒有跟隨劉繇逃往豫章,他躲入山中,招降附近大批山越夷民,自封為丹楊太守。

 

這時候,太史慈或許已經預料到了他的未來,孔融、劉繇都不是他真正的歸宿,那麼,孫策孫伯符如何?

 

如果是這個人的話,一定可以用他那颯爽的英姿、豪邁的笑顏平定天下吧!

 

孫策11.jpg
電玩遊戲《三國志》孫策

 

不過,太史慈想起了上次的單挑,心頭一沉,他與孫策身處敵對陣營,更曾經刺下孫策的兜鍪,恐怕沒有人容得下像他這樣的部將。

 

《三國志‧太史慈傳》策躬自攻討,遂見囚執。策即解縛,捉其手曰:「寧識神亭時邪?若卿爾時得我云何?」慈曰:「未可量也。」策大笑曰:「今日之事,當與卿共之。」

 

孫策面對太史慈率領的山越軍,他親自攻討、大獲全勝,擒得了太史慈,太史慈不知道孫策將如何處置他,正當一顆心撲通撲通跳時,孫策上前解開了他的繩子,握住了他的手。

 

孫策說道:「還記得上次的對決嗎?如果當時是你抓住了我,你會怎麼做?」(原文有另一種可能的解釋,曰:「若你當時就跟隨我,未來會怎麼樣?」)

 

太史慈別過頭去,說道:「我不知道……」

 

孫策大笑道:「現在你可就知道了,從今以後,我們一起成就大事吧!」

 

孫策任太史慈為折衝中郎將,其後,劉繇於豫章身亡,留下萬餘人部眾,孫策命太史慈前往安撫、收為己用,左右都和孫策說太史慈這一去恐怕就不會回來了,孫策自信十足,說道:「除了我,子義還能跟隨誰呢?」

 

《三國志‧太史慈傳》餞送昌門,把腕別曰:「何時能還?」太史慈答曰:「不過六十日。」

 

這段對話淺顯易解,最大的亮點不在文字,在於孫策又拉起了太史慈的手(周郎哭暈在廁所)

 

太史慈離去後,隨著時間一天天過去,別人都認為子義不會再回來,孫策卻絲毫沒有懷疑過他,後來太史慈果然如期而歸。另外,連曹操都愛惜太史子義之才,他曾寄信招攬太史慈,信盒中藏著「當歸」,暗帶應當歸順之意,但子義根本不為所動。

 

太史3.jpg
電玩遊戲《三國志》太史慈

 

英雄早逝

 

太史慈身長七尺七寸,蓄著帥氣亮麗的鬍鬚,長臂善射,有次他與孫策一同討賊,敵軍在城樓上攬著樓柱向孫策軍叫罵,太史慈拉滿弓,一箭貫穿敵人的手,直中樓中短樑,城外萬餘士眾無不讚嘆其箭術通神。

 

孫吳與荊州劉表相拒,劉表從子劉磐有驍勇之名,常侵略建昌鄰近諸縣,孫策以太史慈為建昌都尉,劉磐不敵太史慈,之後不敢再犯。至孫權接任孫策之位後,便將南方之事交給了太史慈。

 

206年,赤壁的戰火將在兩年後點燃,太史慈卻先走了一步,年僅四十一歲,他死前歎息道:「丈夫生世,當帶七尺之劍,以升天子之階。今所志未從,奈何而死乎!」孫權甚為悼惜。

 

帶劍上朝可說是天子給予臣子最大的恩惠與榮譽,太史慈的心願始終如一,做個頂天立地的大丈夫,成為輔佐君主大業的第一人,儘管未能完成這個遠大的夢想,亦無損於他在孫吳陣營的重要性,孫策能夠在短短幾年內打下江東的基業,周瑜和太史慈這兩位智勇雙全的大將,自然居功厥偉。

 

論忠義節操,論武勇智謀,太史慈絕對是一流的名將,可惜的是,他在赤壁戰前逝世,未能踏上這個改變三國歷史的大舞台,對照他的遺言,確實讓人惋惜。

 

總結來說,太史慈為人光明磊落、信守承諾,是以不惜冒險相助北海孔融,對於孫策、孫權的知遇之恩,他則是用餘生回報──雖然壯志未酬,不過,在我看來,太史慈早已達成了他的理想──他是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,是有情有義的真英雄。

 

《三國演義》有詩讚曰:
矢志全忠孝,東萊太史慈。姓名昭遠塞,弓馬震雄師。
北海酬恩日,神亭酣戰時。臨終言壯志,千古共嗟咨。

如果喜歡這篇文章,請點FB原文連結看更多精彩回應!歡迎喜愛三國歷史的朋友來粉絲團一同交流!你的每一個讚、每一句留言都是支持創作莫大的力量~~

對「【三國人物】歷史上的太史慈」的一則回應

Add yours

    1. 謝謝留言!剛好說到了我覺得有點頭痛的一件事,三國志原文寫的應該是「楊州刺史」沒有錯!

      其實我地理不好,所以寫這系列文查了不少資料,今天的「揚州」是指中國江蘇的揚州市,古「楊州」則是包含數郡的大州,最容易讓人混淆的原因在於「楊州」、「揚州」其實都是對的,古字用楊,而今天大多將古今都寫成「揚州」,只是經歷各朝代的演變範圍稍有不同而已(基本上都在安徽、江蘇一帶)。

      所以我想寫成「揚州」、「楊州」都沒錯,只是為了區分古今,我就使用原文的「楊州刺史劉繇」了。謝謝你的提點。

發表留言

在 WordPress.com 建立網站或網誌

向上 ↑